兒童自然生態展
鹽田兒女(20週年10萬本紀念新版)

鹽田兒女(20週年10萬本紀念新版)

  • 定價:290
  • 優惠價:79229
  • 優惠期限:2024年05月25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文學不是什麼都幫你講完,而是讓你心裡面有個迴蕩的空間。」專訪蔡素芬《藍屋子》

    文/柯若竹,|,陳佩芸2021年01月25日

    七宗罪裡「貪婪」排第五,排序依據是與愛的背離程度。《藍屋子》即是這樣一個訴說古老人性的故事,起於欲念的貪愛,以及由貪愛而生的執著與嗔痴。 一路創作出大時代長篇《鹽田兒女》《橄欖樹》《星星都在說話》到《燭光盛宴》,並以《台北車站》《海邊》《別著花的流淚的大象》等短篇描繪形色人生。 more
  • 時代變動中,努力活出自己的樣子──蔡素芬《鹽田兒女》三部曲

    文/王昀燕2014年05月21日

    1993年春天,蔡素芬完成《鹽田兒女》,以樸質的文字細描鹽田上的勞動婦女,日照下,輝映著他們討生活的姿態,一種兼容柔軟隱忍與耿介剛強的生存本事。小說以完熟的人情,濃烈的地方風土,獲得當年《聯合報》長篇小說獎,更讓人以為作者必然有一定年紀,飽經人世歷練,殊不知彼時的蔡素芬,不過年方二 more
  • 看更多
 

內容簡介

海風也鹹,日頭也毒的鹹土地上,
是土地的故鄉,也是人情的故鄉
──鹽田兒女的歡愁瀰漫其間……

  出版20年以來,不斷再刷──暢銷10萬本
  台灣文學史上影響力巨大的長篇小說傑作
  知名小說家蔡素芬震撼台灣文壇的經典之作!
  本書特别收入《鹽田兒女》二十週年新版序!

  蔡素芬《鹽田兒女》備受台灣文壇肯定:
  ‧1993年聯合報小說獎長篇小說獎
  ‧1994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1998年公視開台大戲
  ‧2002年第10屆南瀛文學獎文學傑出獎
  ‧2004年台灣最愛一百小說大選
  ‧2012城市閱讀‧台南之書

蔡素芬:

  如果《鹽田兒女》留住了一些鹽田生活的印象,那麼往後的閱讀者,將在這書裡看到一個台灣的曾經,一個時代的曾經,但願讀到的是這樣的──曾有一個時代,一種生活,一種悲歡離合,它是那時,也是永遠。

  《鹽田兒女》是台灣知名小說家蔡素芬榮獲聯合報小說獎長篇小說得獎力作,描寫一對住在南部鹽田村落的青梅竹馬戀情,但女方在父母安排下招了一位嗜賭浪蕩的男人,這樁錯誤的婚姻使女方一生命運坎坷。蔡素芬善於說故事,在小說中以台灣早期生活樣貌與鹽業發展為背景,敘述了不同時空背景下女性的堅毅與掙扎,更為時代大眾寫下面對宿命及父權宰制,傳統社會下的悲劇愛情。鹽田那片風日不但是土地的故鄉,也是人情的故鄉。台南七股鄉沿海小村落,這塊「海風也鹹,日頭也毒」的鹹土地上,濃郁的人情以及保守社會下面對愛情的無奈與掙扎,更扣人心弦。

  《鹽田兒女》以人性為基點,不只寫男女愛情,也寫親情,鹽田地的生活型態,以及台灣社會的變遷,相當生活化。人物性格的塑造十分鮮明,這些性格各異的小人物織就了動人的親情之愛、男女之愛、土地之愛。

  1994年出版迄今,《鹽田兒女》20年來不斷再刷!除了小說暢銷,也改拍成電視連續劇,獲得眾多讚譽、迴響,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與矚目。

  「人若有萬千據點,總會在驀然回首間瞥見一個令人動容的所在」,《鹽田兒女》不僅是蔡素芬回望消逝時光的據點,也是牽動讀者回味歲月風土,滿載台灣土地豐厚情感的文學經典之作。

得獎紀錄

  ‧1993年聯合報小說獎長篇小說獎
  ‧1994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1998年公視開台大戲
  ‧2002年第10屆南瀛文學獎文學傑出獎
  ‧2004年台灣最愛一百小說大選
  ‧2012城市閱讀‧台南之書

名家推薦

1993年聯合報小說獎長篇小說獎決審委員評語

  作者很會經營,懂得如何巧妙地敘事,心理描寫相當細膩,伏筆的前後呼應安排得很好。感情的控馭,發乎情,止乎常理。台語方言的運用相當清爽傳神。──朱炎

  人物的塑造、人物與人物之間隱藏的親情、愛情,都非常深刻含蓄而令人感動。文字間流動著炎熱的南台灣海邊鹽田的風貌,抓住了那種陽光、空氣與水分,作者釀造的氣氛非常成功。雖然是小格局的作品,卻很精緻完整。──李喬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蔡素芬


  1963年生,淡大中文系畢,德州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雙語言文化研究所進修。高中開始小說創作,大學起屢獲文學獎項。1993年以《鹽田兒女》獲聯合報長篇小說獎,並改拍為公共電視開台戲劇,隨後1998年出版的第二部《橄欖樹》獲中興文藝獎,2014年完成此系列的第三部《星星都在說話》,歷時二十年,主題各異、人物相繫的作品系列反映了不同世代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其人生處境。

  其他主要著作為長篇小說《姐妹書》、《燭光盛宴》,短篇小說集《台北車站》、《海邊》及譯作數本。由於長期擔任媒體文學編輯人,亦編選了《九十四年度小說選》、《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小說30家》。《燭光盛宴》獲2009年亞洲週刊十大華文小說、金鼎獎及多種選書推薦。2014年最新推出的鹽田兒女系列第三部《星星都在說話》,不僅在讀者的期待下出版,這三部曲也成為作者撰寫長篇小說的新里程。
 

目錄

《鹽田兒女》二十週年新版自序
聯合報小說獎決審委員評語
鹽田風日──人情的故鄉(原序)

序章 村落
第一章 姐妹
第二章 鹽田兒女
第三章 離鄉
第四章 港都夜雨
第五章 城南月色
 

原序

鹽田風日──人情的故鄉


  過往歲月的細微景物也許給時間沈澱成富麗堂皇的一疊畫,也許給刻意塗抹成模糊的一片窗霧,不管怎樣,來時路的風光水色終成追不回的昨日,留下的,是步步行來的感覺。

  鹽田間吹拂的風成了我孩童時的感覺,有淡淡的海腥味,挾著人們的悲歡;有烈日、陣雨,和靜靜午後樹蔭下濃綠的清涼。

  離開鹽田地後,偶而以做客的心情回鄉,看那墩墩白鹽與安靜風日,總是很驚訝,以為去到一個未曾見過的小世界,和都市裡激烈的腳步扞格不入,來人亦不識,故鄉竟有了異鄉的味道——不由想起小時和母親上街,千萬機率裡遇見同鄉人,母親又驚又喜,站在路邊多講了兩句話,說,不容易呀,小村子出來的,竟在都市裡碰面。她臉上充滿他鄉遇故的欣喜。原來鹽田那片風日不但是土地的故鄉,也是人情的故鄉,她提起的故鄉事,流入我血液裡,格外親切。因此幾年裡總要回去走一趟,鹽田裡站一站,回味這裡人們的生活。風日裡的寧靜,隱穩畫著世道人情。

  有一回,臨離開,時正黃昏,泥黑的鹽田上反射一道褐黃的殘陽,銳銳如從地裡來,沈靜安然映照四周。土地的美與純淨一下勾起了人事的感念,一群鹽田兒女的歡喜悲愁全來到心間。人若有萬千據點,總會在驀然回首間瞥見一個令人動容的所在。

  選擇鹽田這個據點做故事的起始,其實與以其他據點為題一樣含有寫人生的意思,只不過是表現法的差異罷了。故事以感情為訴求,紀念風土人情的意義勝於其他企圖。寫法傳統,無非是對人物有了真誠的感悟,寧以切合他們感情的方式,平實表達俗世生活。大千世界,驚濤與靜浪原可並容,此處無意故做詭異瑰奇。故事是大眾裡的,自然也要歸屬於大眾。

《鹽田兒女》二十週年新版自序

  《鹽田兒女》成書於一九九三年五月,一九九四年五月出版,今年五月推出新版,離初版整整二十年,二十年的歲月在重新校稿的過程裡彷彿壓縮如昨日。

  昨日坐在窗邊書寫的情境清晰明亮,當時每一個心情的轉折因文字帶來的追憶而複習了一遍。九三年的二三月之交,手上正在翻譯一本書,某日傍晚,為紓解久坐桌前數小時埋頭翻譯的疲勞,出門散步,來到一處還搭著模板鷹架的建築工地,抬頭望去,樓層之間有婦女挑磚走上毛胚樓梯,梯無扶手,婦女兩肩挑著兩擔磚亦步亦趨一層爬上一層,我感嘆自己何其幸運,只要坐在桌前就可以工作,兩種不同世代女性的差異只在教育,我輩因有機會受較高的教育而比前代或前前代的女性擁有更開闊的工作選擇權,但不同世代的女性心中應有雷同的夢想,只是受教育機會與社會形態影響了生活內容。為勞動婦女的外在形象與內在心聲表達點什麼的想法已植入心中。又某日,讀報讀到台南的鹽田地可能改成機場,心中突生衝擊,那片美麗的廣大鹽田風光將消失。四季有著不同光線變化的鹽田地是南台灣的重要產業和景觀,一旦消逝,將使多少踩過鹽田地的人有成長經驗的失落感。在這兩種原因混合下,我在三月底譯完書籍便著手寫鹽田上的勞動婦女。

  書寫期間,除了對有鹽田勞動經驗的長輩做口述探問外,書籍的補充資料也是必備,那段時間便在寫累了出門漫走或去圖書館查資料,打電話詢問各式問題,因構思情節而無法入睡的過程中,完成作品。

  在那年輕的沉浸在情節氛圍裡的身影是冷靜而單純的,單純的想把鹽田的風光與人情書寫出來,單純的想像著人世滄桑,想像著文字可以企及的地方必然存在一種努力活著的感動。是這種想像和追求文字力量的決心催促作品生成。

  存於自然的,會有一種樸拙的姿態具實生成,在執筆的當時,即是對人們努力生活的樸實姿態有所感動,而有了敘述的動力。

  鹽田終因鹽分太重,改建機場沒有成案,但台灣經營了三百三十八年的曬鹽產業因不敷成本,已經在二〇〇二年完全停歇,如果《鹽田兒女》留住了一些鹽田生活的印象,那麼往後的閱讀者,將在這書裡看到一個台灣的曾經,一個時代的曾經,但願讀到的是這樣的──曾有一個時代,一種生活,一種悲歡離合,它是那時,也是永遠。

  感謝二十年來,某些讀者讀了這本書後,傳遞給我的訊息,也特別感謝聯經出版公司,讓這書在二十年後如一本新書誕生,讓第一版的一小部分訛誤得以更正,並在這本小說與接續其後的兩本小說《橄欖樹》和《星星都在說話》有機會統一了某部分的用語用字。

  因此書而與讀者建立起來的書友關係,值得珍惜。在我們的人生,我們聽過許多聲音,但有一種聲音接近心靈時,它會像漣漪一般擴散出去,又帶來回音,從容、深刻的漩進心中,耐人尋味。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43941
  • 叢書系列:當代名家/蔡素芬作品集
  • 規格:平裝 / 304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新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序章  村落
 
台南縣,七股鄉,沿海小村落,海風也鹹,日頭也毒。

 
這是塊鹹土地,一釐一畦的鹽田圍拱小村三面,站在村子口的廟堂往無垠的四周眺望,鹽田一方格一方格綿延到遠方與灰綠的樹林共天色。灰黑的田地上積著引灌進來的淺淺海水,陽光豔豔的季節浮出一顆顆純白結晶鹽,在烈陽下扎著亮人光芒,一方田上有千萬顆,一田一田,千萬顆連著千萬顆,延伸到天邊,好像銀河落在人間。生活在這條銀河上的男女,挑起扁擔,將那曬出來的鹽掃進畚箕鹽籠,一肩挑起,越過一方方鹽田,將鹽倒在路邊的泥台上,長長的泥台,結晶鹽搭得像座金字塔,一塚接一塚,在泥台上閃爍著耀眼的白色光芒。春夏之交多雨水,剛結出的鹽馬上給雨水融化了,為防雨淋鹽融,農人紛紛編織稻衣,將成匹的稻衣團團蓋住泥台上的鹽堆,披上褐色稻衣的無數鹽堆像是一群群隨季節移動的蒙古部落。
 
村子東方遠遠來了一條小河流,村民除了靠村外三個方向的鹽田吃飯外,這河是他們的主要糧食父母。有人家中男丁旺,可四季靠河謀生,兼作一方小鹽田,只要勤勞,那河裡有源源不斷的財收。
 
小河流沿著村子最前一排房舍向西舒緩流去,流不經幾百公尺,漸漸房舍少了,三顆榕樹並排成村西界,樹旁有一座兩層樓高燈塔狀的駐兵台,台上圓形小辦公室常駐著一張桌,一張椅,一張床,一位和村人操著不同語言的老阿兵,人家叫他賴,除此之外也許還有一隻碳爐,一盞小燈,一副蚊帳,或一個通訊的什麼東西,但這些小東西,村人從台底下是偷窺不著的,因此也無從知道,只能想當然耳地猜測。
 
小河流到了駐兵台,開了門似的,視野豁然開朗,呈扇狀向大海直奔,沿途兩邊堤岸漸漸平矮,直到通了海才與汪洋交臂合一。堤岸外是大片海埔新生地,種滿防風林,海風狂來,樹林沙沙作響,傳到夜裡安靜闃黑的村子,常常給正將眠去的孩童增添許多大自然詭異傳說的神秘色彩。

會員評鑑

5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5
|
2024/02/17
故事從海風鹹、日頭毒,台南沿海地帶的濱海小村落開啟,女性仍屬於油麻菜籽命的年代,生在貧脊鹹土地上的人家,刻苦耐勞、樂天知命是過日子的基本條件,主角前半生的命運經歷養家、招贅、生子、還債、離鄉的種種困境,承受家暴、怨懟、偷情的插曲,在大時代環境的變遷下為了生活努力拚搏。

作者自序提到「不管怎樣,來時路的風光水色終成追不回的昨日,留下的,是步步行來的感覺。」描述台灣30~50年代鹽田故鄉的追憶,外人眼中看到的墩墩白鹽和安靜風日的面貌,這些與農作為主的鄉村風光迥然相異。但不論是務農或是曬鹽還是捕魚,一級產業看老天爺臉色吃飯,早年在自然環境中獲取大自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只要願意付出勞力汗水,換取家人的溫飽仍有機會。

聯合報得獎小說

緣起去年十月底(2022)的家族旅遊,我在北門的井仔腳瓦盤鹽田周圍隨意行走,看著整復後的鹽田,遠方飛鳥低空徘迴,一釐一畦瓦盤鹽田上的觀光客,挑起扁擔、手拿鹽耙的開心拍照留念。心想20世紀末陸續廢鹽的命運,歷代鹽民歡喜悲愁的心境會是怎樣的光景呢?

這本長篇小說十分精彩,書中人物角色的塑造很立體,景物與作息的文字充滿視覺畫面,心境轉換描寫細膩,才看完序章就讓我手不釋卷地一氣呵成整本讀完。偏鄉資源貧乏、基礎建設闕如的現實,海口人家在風口日曬下討生活,是我未曾體會難以理解的人生經驗。


女大不中留

幼年時期的明月,已經與姊姊明心負責家裡的大小事務,顧頭顧尾早熟的她,不僅體貼父親長年在外地當三輪車伕養家,母親身體孱弱臥床休養無法理家,身兼母職細心照料年幼的弟妹。當大姊明心滿20歲之際,父母為她尋了一房婚事,結婚離家前一晚,母親阿舍對明心叮嚀:「伊們是種田的,需要人手,妳嫁過去不要掛念後頭厝,沒閒也不必回來」;坐在院裡竹凳上離情萬千的姊妹,明心對明月不捨地說:「以後這個厝,你要多擔待」。

感情的事父母說了算,這是當年的傳統,而後輪到次女明月時,儘管她已有青梅竹馬的意中人大方,無奈母親阿舍希望用招贅的方式納婿,好增加人手改善困窘的家境。而沒想到父母順眼的女婿慶生其實頗為不堪,好賭自卑的性格,反而讓明月吃足苦頭。「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古話早已經淘汰,若不是毅力堅強,咬緊牙根的她,如何能持家照顧打理內外呢!


時代進步社會變遷

早年每天要來回走數小時挑水回家,到小鎮販售漁獲的交通也是路程遙遠,更不用說孩子夜半急病只能夜路鐵馬奔馳,種種生活不便,漸漸隨著自來水管線埋設,道路拓寬公車駛入村內,設立村內小學教育普及,漸漸改善村內的日常生活。然而等待這一切變化的來臨,隨之而起的卻是青年人口往都市流動,村內勞動力沒落,生活來到另一個篇章。

全文請見《方格子》NOWA 50+ 的風景|最近在讀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4/26
2022/04/26 鹽田兒女-蔡素芬

鹽田兒女一看簡介雖知是一個悲情的故事,但還是讓人忍不住想翻閱下去,背景在民國四五零年代,大家的生活還很困苦,也不是人人都可以上學,大家都是靠天吃飯的,有得做才有得吃,當孩子大了一點就得開始幫忙分擔家務、照顧弟弟妹妹,天天都是咬牙過日子,吃得也不營養,身體卻得因為整個家的溫飽得天天操勞,但那是個單純的時代,大家還可以邊做事邊唱歌、元宵節猜燈謎、等待出海捕魚的男人豐收回來慶過年,因而獲得簡單的快樂。
生活在那個年代有許多無奈的地方,也有很多萬不得已,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能不能幸福一切都是未知數,因為你根本無從選擇,原男女主角是真心相愛,女主角因為需要負擔家計,媽媽自私的決定替女兒招贅,硬生生的拆散了一對有情人,女主角迫於無奈也無法反抗,只能接受這個事實,他們只能把對彼此的深情深埋在心底。
招贅想不到卻招來一個好賭成性的男人,好不容易存到的錢,遇上賭鬼錢總是賺了就空,只能辛苦的過日子,在這本書我看到的是一個女人的堅毅,為了撐起這個家她比男人還像男人,比男人還有肩膀,只要能賺錢再辛苦的事情也願意去做,即便受丈夫家暴、受親戚欺侮,都只能把一切的委屈吞下去,只要是為了這個家,她是不怕辛苦的,女主角犧牲了太多了、奉獻的也太多了,還好孩子們都很孝順,但非常心疼與佩服女主角,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有鋼鐵般的心與意志。
我的爺爺奶奶也是生活在那個年代的,所以看這本書的時候也有很多感觸,現在生活在男女平等且自由的年代真的感覺自己是很幸福的。
故事的最後男女主角因緣際會的相遇了,對彼此的深情還在,默默等待數十年載,雖然回不去了,但看見對方依然能燃起澎湃的心,就像為人生再度燃起一股動力與希望,只要雙方心底有彼此似乎生活就能從黑暗中明亮起來。
展開
user-img
5.0
|
2014/06/07
  還記得第一次讀到蔡素芬的作品,是那部有得獎光芒環繞的《燭光盛宴》。然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剛讀完《孽子》與《昨天的雲》的關係,總覺得《燭光盛宴》中的動亂年代有一種被堆砌出來的不自然,而且用過於文學性的技法去寫那個年代的動盪經歷,除了是一種矯飾之外,好像也只是更凸顯出經驗缺乏的空洞。如今回想讀完的當下感受,只記得是一種失望。

  所以這似乎證實了,文學若不是全然出自架空想像,就必須有一部分根源於作家自己的親身經歷,這樣寫出來的文字才能可親、與讀者共鳴,而一九九三年讓蔡素芬獲聯合報長篇小說獎、長銷二十年的《鹽田兒女》,本身就是最經典的例子。作家寫起自己的家鄉風土、人情世故、普遍女性的生活、人生奮鬥經驗,便充滿了一股光熱的誠摯。

  剛進入故事時,確實會讓人恍然以為,可能又是一部《負君千行淚》──就是那種人物情緒與命運的轉折似乎都一一落入那已被許多閱聽大眾摸透的「老舊保守的台灣城鄉」裡慣常出現的悲苦輪迴中。本來很擔心自己會不會因此融不入人物的悲喜情感、結果又將不痛不癢地讀完作家成名的經典作,但最後這種擔心自然是多餘無謂的,當年的蔡素芬的筆力就是有一種魔力──我想就是那一股真吧──將讀者牽引進人物的處境中,刻刻要感同身受。

  作家將台灣傳統女性素來受到家庭打壓的那份苦酸寫得入木到位。那種「奇妙」的老社會觀念中,就是可以無視女性的付出,當它用生活、責任將一個女性的青春、婚姻壓榨、剝奪後,卻依然可以理直氣壯地將女性比喻為隨風而飄的油麻菜籽,或是一盆潑出去的水,而其中最令人難過的是,往往打壓女性的,通常是上一代也如此受過苦的女性。

  故事中女主角明月與母親阿舍的相處模式,就是典型的「相殘又共生」。或許是因為長年臥病,掌權尚能心安,這種心態因此將阿舍逼進了窄小的死胡同裡。她可能是愛她的女兒的,只是她更希望掌控她們的人生,徹底為她所支用,然而一旦有所閃失,為了保全自己,便開始怨天尤人、苛刻指責,好掩飾自己的愧疚與不安,結果不知不覺中便苛待委屈了女兒。矛盾的是,她可以不指望她最愛的兒子(這個兒子在故事中面目模糊),她卻離不開她一直嫌棄的女兒,而也只有女兒最了解母親的心。

  這種家庭的壓力不只來自家族長輩,其實最令一個女性心寒的人生,莫不是嫁給了一個自尊心過旺、卻眼高手低的丈夫。我想起鄭鴻生在《尋找大範男孩》中說的,傳統男性在家庭中得天獨厚,受母輩、姐輩的寄望與嬌寵,結果反而奪去了他們扛起「大範」姿態的機會,讓他們一直存在於保護膜中,可以「保有」長不大的男孩天性──天真而妄為,永遠不需為自己的言行扛起應負的責任。明月入贅的丈夫慶生,除了有無可救藥的大男人自尊:「……明月能力勝於他,沒有他,她依然可以擔鹽,可以下海抓魚蝦,每次見到她他都有一種管不住她的感覺……」卻也矛盾地擁有不與自尊匹配的樂觀與依賴:「……可是明月能,明月總是有辦法的,管他呢,時到時擔當,沒米才煮番薯湯。……人生本來就要輕鬆過日子,擔心什麼呢?」作家將夫妻之間面對只有「窮」字能形容的生計問題的心事,各自詮演得深刻入微,成為了最能傳達台灣社會與性別形態的經典縮影。

  當然,如果全書只有貧窮與苦難,那這個故事也就不會那麼緊緊地抓著讀者的心了。最重要的是,明月還有一絲信仰──她的初戀情人大方對她長達數十年的深情與專注。慶生與大方這兩個男人之於明月,或許可以這樣具體比喻:慶生就像是生活,常常痛苦、無奈、折磨,但偶爾還是會為家庭帶來安穩、護衛的力量(儘管很少);而大方像是夢想與信仰的化身,美好甜蜜,卻只能深藏心中,無法得到,也無法實踐,只能默默於心支持。明月的人生似乎正應證了一個常理──夢想不能當飯吃,但生活中不能沒有信仰。

  這個常理在故事最後的老情人相見的場合中,發揮得最為衝擊。那時慶生出了嚴重的車禍,已沒有任何實質效力可以支持他那高傲卻虛泛的自尊,明月對他只是出自一份責任,已經毫無情愛或慰藉可言,而她也必須繼續獨擔全家生計。就在這時,可說是十分戲劇性的,她在工作的貨櫃場遇到了她的大老闆──也就是到現在仍惦記著她的初戀情人大方。

  如此安排的一瞬間──不只是明月自己,就連我們這些旁觀讀者都好像觸了電似的,心裡泛起一股又能繼續走下去的悸動與熱力。作家這樣寫道:「日子不會回頭,眼前還要奮鬥,明月騎摩托車的身影在城南月色下那麼清晰明亮。啊,是滿月!明月抬頭望月,有一種滿滿的感動,說不清的。」這樣的結局很實在,生活當然不會因此改變什麼,甚至還會令人稍稍感到難堪的滄桑,可是信仰再次出現了,像明月,照亮了前方的黑暗路,人生依然可以寄盼著些什麼吧。

  明月的人生不但是一種普世經驗──相信也有許多女性比如我們的母親,與她一樣在苦中爬行──作家更巧妙地將她們的命運路途與台灣近代的城鄉變遷融會在一起,結合了那種往昔回憶已逝去的不捨感與鹽田勞動風貌已不在的鄉愁,因此為整個故事添了好幾分的刻骨銘心:「空曠的鹽田未變,只是白鷺鷥少了,良久才看見一隻形單影孤低空掠過,好似他們這一代少年人,各自飛離鹽田過著各自的生活,他們都是一隻隻去了不回的白鷺鷥。」

  已無鷺鷥群的鹽田,為這一代人、這一代的台灣鄉村,烙下了有點悲傷卻也美麗的記憶光景。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

讀了這本書後,您可以讀